台達電在南科正式啟用了「台達淨零科學實驗室」,這是全台首座百萬瓦級的水電解製氫與氫燃料電池測試平台,這項創舉揭示了台達電在氫能產業布局。台達電如何連結國內相關產業,建立完整的氫能產業鏈?同時如何將國外技術在地化,打造屬於「台灣氫能國家隊」?
台達電於12日在南科廠啟用全台首座百萬(MW)瓦級水電解製氫與氫燃料電池測試平台-「台達淨零科學實驗室」,其核心技術涵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(SOFC)與固態氧化物水電解製氫(SOEC)。內部配備多元測試環境,包括電力、天然氣、氫氣與高溫控制設施,並設有電池堆測試櫃、系統測試櫃及監控櫃。
為了實現「2050淨零」和「2030年三成綠電」的目標,台達電近年來積極發展氫能事業。台達電董事長鄭平在致詞中表示,氫能技術不僅能應對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,還能與再生能源結合,幫助工業製程減碳,並提供長期儲能和穩定的能源供應。
★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,加入ESG遠見共好圈★
鄭平強調,台達電始終秉持「環保、節能、愛地球」的理念,未來將逐步加大在氫能領域的投資,以提升台灣在全球氫能市場中的競爭力。截至目前,台達電自2017年以來已投入7000萬美元進行技術研發,並計劃在2026年前再投入3億美元,用於量產和擴大產能。
全台唯一SOEC/SOFC平台,試產瞄準2026年
「台達淨零科學實驗室」目前仍屬於試產階段,預計2026年開始量產相關氫能電池堆與系統設備,將產品開發和生產線整合。台達氫能源應用新事業發展部總經理蔡文蔭表示,台達研發SOEC/SOFC電池堆性能測試機台為全台唯一,能滿足不同材料的驗證需求,特別可針對台灣本土企業需求來調整,這為推動氫能技術本土化生產奠定了基礎。
SOFC技術估計可降低發電碳排量25%,採天然氣、氫氣、氨等多元燃料選擇穩定供電,高效轉換化學能為電能和熱能,運行效率高達60%以上,結合餘熱回收後效率可超過85%,將來可強化電網與微電網、應用在半導體產業或資料中心,以及提供給長期航運的船舶能源上。
SOEC作為高效製氫技術,能結合工業製程熱回收,對比傳統製氫技術降低32%用電量、33%用水量,整體降低20%至40%成本。此技術特別適合鋼鐵業、化工廠等高碳排放產業製作氨氣相關合成燃料,來進行能源轉型。
整合國內產業,台達組氫能國家隊
台達電氫能事業聚焦三大核心技術,包括核心電堆,與關鍵材料供應鏈聯合研發;系統整合;以及解決方案,涵蓋SOFC與SOEC技術。
兩年前台達電開始布局氫能事業,2021年12月,台達電便與中鋼攜手成立聯合實驗室,共同建構10MW的儲能系統,為氫能技術的發展打下基礎。今年初,台達電更與英國能源公司Ceres Power簽訂技術移轉及授權合約,正式引進Ceres的SOFC與SOEC技術,為技術本土化及應用落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。
台達電的氫能事業擴展並非單打獨鬥,而是透過與中鋼、中油、台電、鑫科、鋇泰等多家國內企業合作,建立產業整合模式,共同打造「氫能國家隊」,擴大台灣氫能產業的投資,實現三大目標:降低綠電成本、提高製氫效率、推動產業規模化,進一步進軍國際能源市場。
蔡文蔭指出,雖然全球綠氫價格約每公斤6.5美元,相較於每公斤3美元的灰氫仍具成本劣勢。然而,灰氫伴隨的環境成本不容忽視,其碳排放係數高達12kg CO2/kg H2,額外支付隱藏費用將更高。因此台達試圖透過提升製氫效率,並結合綠電充沛的國家,如澳洲、智利、印度等再生能源資源,試圖將製氫成本壓低至每公斤3美元以下。
鄭平:氫能是能源聖杯,「十年磨一劍」重點發展
台達自2009年起便開始研發燃料電池技術,陸續與中科院、中鋼等單位合作,建立實驗室與基礎設施,計劃在未來5至7年間,藉由台灣供應鏈提供全球氫能市場需求。鄭平表示:「氫能是未來能源聖杯。氫能是未來解決碳排問題,是能源解決最後一哩路。」
目前SOFC以陶瓷基板為核心,性能和耐用性均優於金屬基板,但現階段材料都來自於國外,台灣也沒有相關電池供應鏈。
鄭平指出,台達將來透過技術轉移和材料供應鏈整合,逐步將原本依賴歐洲的材料轉為台灣本土供應,強化自主研發能力,並以系統整合和解決方案為核心,打造完整的燃料電池供應鏈,再整合台達在全球布局,讓台達在全球氫能產業擁有優勢地位。
台達將來也透過異地生產模式,協助智利與印度等地發展氫氣生產,以應對台灣再生能源成本較高的挑戰,並與日本、韓國共同探索自主製氫與氫氣進口的多元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