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雲林永續工作坊:新創團隊共享永續農業解方。遠見資料庫/陳志亮攝
「ESG遠見共好圈」以地方創生與智慧農業為核心前往雲林,不僅參訪AI與淨零科技導入的農企,更聆聽六組青農與新創團隊的轉型故事。從魚電共生到循環農牧,從荒地活化到返鄉創業,雲林展現農業永續的多元解方。這些創新模式,是否正是翻轉農村、驅動永續的關鍵力量?
這次參訪以「地方創生」與「智慧農業」為核心主題,不僅走訪三家運用AI與淨零科技推動轉型的農業企業,了解他們如何提升農作物生產效率與永續價值,也特別安排6家農創團隊分享轉型歷程與成果。在參訪活動中,邀請成員針對台灣農業面臨勞動力老化、人口外移等挑戰,提出具體的永續解方,展現農業在智慧化與地方創生並行下的多元可能性。
「ESG遠見共好圈」參訪由《遠見雜誌》副社長兼智庫總編輯李建興率隊走訪雲林,參與成員橫跨產官學界,陣容多元。企業方面,包括台泥、亞泥、崴正營造等水泥營造業者,富邦金、玉山金、凱基、磊山、國票金控、南山人壽等金融保險機構,以及全聯、遠東SOGO、巨城、momo等零售通路商與餐飲業者麥當勞等;學界則有中正大學、中興大學、嘉義大學與成功大學等代表共同參與,展現跨界齊聚推動永續的決心。
與以往不同,本次成員組成更為多元,不僅有企業永續部門主管,還包括遠東SOGO生鮮課、凱基證券員工餐廳主廚、雲品國際採購副理、怡仁綜合醫院副院長與昕力資訊職業護理師。跨領域交流讓議題觸及產業、醫療、民生等不同面向,展現出更廣泛的思維碰撞。
★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,加入ESG遠見共好圈★
跨域協作、建立信任,共創永續地方創生
「健康是最大的永續價值!」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在工作坊開場致詞指出,台灣人平均臥床近九年,長照費用高達600萬元,對家庭造成沉重負擔,為了避免此狀況,應將資源投入預防醫學,透過飲食與檢查來改善健康。
謝淑亞在進一步以雲林在地芋頭為例,期盼人民支持在地農產,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守護環境永續,「每天多花300元,買台灣好的食材,就是對永續的投資。」

除此之外,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、台中教育大學管理學院社會企業中心執行長柯勇全在工作坊中表示,地方創生不應只著眼於營收與聲譽,更必須兼顧環境與下一代的未來。
柯勇全以蛤蜊養殖為例說明:「看似簡單的產業,其實牽涉水質控管與碳排管理,背後隱含風險與責任。」他強調,只有政府、企業與在地青年攜手合作、持續對話,才能建立信任,創造共享價值,帶動地方產業走向永續發展。
青年返鄉驅動,翻轉農村的新世代力量
首先,台灣鯛科技透過AI與太陽能翻轉傳統養殖。負責人王益豐因氣候變遷導致魚群暴斃,決心投入研發。園區內22座智能養殖池,結合光電屋頂與水質監測,自動控溫、增氧與循環水處理,每池不到60坪卻能養出相當於一公頃魚塭的產量,一年三收、年產逾550噸。AI投餵與循環系統更讓用電減半、省水九成,避免地層下陷。
王益豐強調:「用AI養殖挑戰氣候變遷,讓全身都是寶的台灣鯛飛向全世界!」魚鱗甚至可轉化為醫材,讓原本40元的吳郭魚搖身成400元精品,也創造逾250個青年就業機會。

第二組柏香肉品(農場晃晃),榮獲遠見ESG永續獎「環境友善組」肯定,以循環農業打造零排放牧場。總經理陳柏吟指出,牧場導入高架床與自動刮糞系統,將牛隻排泄物進行固液分離與厭氧發酵,轉化為肥料灌溉牧草,形成「牛吃草、草餵牛」的循環鏈,每日可節省1.6萬公升用水。牧場也協助去化地瓜、酒糟、甘蔗渣等副產物,降低飼養成本並支持在地農友。牛隻全身零浪費:牛骨熬湯、內臟製成寵物食品,提升附加價值。「我們要做到資源不浪費,讓每一頭牛都能被完整利用。」陳柏吟說。
第三組「點點善」推出的「土地工工計畫」,聚焦活化荒廢土地。召集人葉文宏表示:「我們要讓廢棄土地重新發揮價值,結合環境保護與醫療援助,創造一個善的循環。」團隊運用微生物技術與咖啡渣改良土壤,總面積5,585坪,目前已契作918坪。計畫不僅活化農地,也串聯長者參與農務,已有79%的長輩投入,獲得健康與成就感。同時,茶樹與薰衣草經加工後成精油與純露,累計捐贈近3萬ml給罕病「泡泡龍」病友,協助舒緩傷口並照顧弱勢族群。
第四組雲林四湖鄉的「向天歌」,則以智慧農業徹底改造養鵝模式。創辦人蔡英地說:「智慧養鵝不只節省時間,更能吸引青年回流,帶動農業新生態。」團隊打造密閉式智慧禽舍,透過手機遠端操控,自動完成餵料、清洗與環境監測,每天僅需3小時即可管理全場。影像追蹤系統可即時預警,有效降低禽流感風險。最新批次育成率達94%,平均單重8.43台斤,成果顯著。禽舍屋頂也裝設太陽能板,發電收益再投入養鵝事業,形成「以農為本、光電為輔」模式。同時承租老農場地,保障長輩收入,並培訓青農降低返鄉門檻。
第五組古坑有機生產合作社,自2017年成立以來整合60位農民與80至100公頃農地,成為全台首家有機合作社,致力推動地方創生。合作社解決農業缺工與小農孤軍奮戰的困境,讓農民收入倍增。以有機高麗菜為例,月產量由50噸增至80噸,年產400噸,產值年成長率達60%,平均年所得翻倍至240萬元。產品已進入家樂福、全聯等通路,並供應校園團膳與國軍膳食,總產值從2018年的800萬元成長至2022年突破1,600萬元。創辦人柯力誌說:「合作社不只是穩定供貨,更是保障農友收益、吸引青年回流的關鍵。」
最後一組「創樂子」則以地方創生為核心,陪伴青年返鄉創業。執行長王毓琦17年前移居雲林,從課輔孩子做起,逐步轉型為社會企業。她表示:「我們想陪伴在地青年發揮所長,把熱情轉化為穩定工作,讓他們能安心留在雲林發展。」占地1公頃的「創樂子」園區,聚集10多間文創與園藝工作室,發展「療癒經濟」,提供民眾紓壓體驗。自2021年起已輔導32家青年店面登記立案,涵蓋餐飲、設計、展演等領域。王毓琦指出,創樂子透過平台整合資源,解決青年創業資金與人脈不足的難題,逐步建立全齡共創、互助共好的社區模式,讓地方經濟與人才得以永續循環。

農業ESG挑戰更勝工業,學員滿意度近滿分
「從微醺農場到宏昇芽菜,真是汗滴禾下土,粒粒皆辛苦。」《遠見雜誌》副社長兼智庫總編輯李建興在活動後感慨,相較於先前聚焦製造業的桃園參訪,此次雲林之行讓學員更深刻體會農業的艱辛與價值。他指出,農業議題廣泛,從土地保育、環境永續到社會責任皆環環相扣,「農業的複雜度甚至高於工業」,凸顯其在永續發展中的關鍵角色。
台中教育大學柯勇全執行長、口湖台灣鯛王益豐總經理、農場晃晃陳柏吟總經理等講者的分享,被認為極具參考價值,學員認為:「一次聆聽多元領域的經驗,對企業推動永續很有啟發。」
三大參訪景點更讓人收穫良多。口湖台灣鯛智慧養殖園區展現魚電共生與AI低碳養殖創新;微醺農創共享基地讓學員看見青年返鄉的決心與對土地的深情;北港宏昇芽菜智慧農場則體現傳統產業的轉型韌性。
「看到青農不只是返鄉,更用創新讓農業永續,真的很感動。」一位學員分享道。也有人強調,實地走訪與創業者經驗談,比單純演講更能觸動人心。整體而言,此行不僅增進了專業知識,更深化了對地方創生與永續農業的認同與期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