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灣碳資產公司的成立初衷是將「碳管理、碳中和」理念帶進產業。圖為台灣碳資產總經理劉德安。黃菁慧攝
每逢新春,拜廟祈福香火旺盛,卻也帶來碳排,但雲林武德宮卻成為全球首座碳中和廟。前往風景區走春,開車也製造碳排,薰衣草森林又如何打造低碳之旅?這背後推手都來自「台灣碳資產」,他們串起企業減碳規劃與淨零方案,更融入本土文化,來推展個人社會責任(PSR)理念,如何達成?
1997年,台灣碳資產創辦人兼董事長張三河才剛退伍,因學習英文讀研究所,因緣際會在網路找到《京都議定書》,內容提及全球暖化將威脅人類生存,便立志將「落實碳管理、實踐碳中和」理念帶進產業,成為了日後創立「台灣碳資產公司」的初衷。
《京都議定書》啟蒙,創立碳顧問事業
2009年,張三河創立「台灣低碳公司」,專注於碳管理與企業輔導。然而,初期市場對於新穎的碳管理理念接受度低,大多數企業尚未投入該領域,導致公司發展不盡理想。為求生存,公司轉型投向太陽能系統工程。
★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,加入ESG遠見共好圈★
然而,在從事太陽能事業期間,張三河仍不忘實踐碳顧問工作,取得了PAS 2050 碳足跡評估認證,以及PAS 2060 碳中和標準認證。
經過超過十年的太陽能工程與綠能布局後,再加上全球開始重視清潔發展機制(CDM)與碳權交易興起,讓張三河重新燃起起初成立公司的理念。「台灣一定受碳管理、碳管制問題!」張三河認為,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,但這未來是台灣產業需要面對的課題。
「我們做的不只是顧問,而是提供解方!」台灣碳資產總經理劉德安強調,單純的碳盤查只能讓企業知道排放量,卻未必能規劃後續的減量路徑或新能源整合。因此,張三河於2016年再度成立「台灣碳資產」,整合綠電工程、充電樁技術、碳權開發與國際合作,幫助企業從盤查數據轉向實際執行,打造完整且永續轉型模式。
台灣碳資產與文創產業薰衣草森林集團,建置充電樁,提供Begin智能充電服務,甚至為薰衣草森林集團旗下「心之芳庭」規劃低碳旅遊、低碳婚禮。目前他們也與車廠Volvo合作,將充電服務擴展至全台旅遊景點,包括阿里山、日月潭、參山國家風景區等。

環保金爐與碳權並行,武德宮成全球碳中和廟宇
在眾多推動低碳永續的案例中,雲林武德宮的合作格外引人注目。過去,燒金紙和燒香等廟宇傳統做法,常被視為製造空汙和碳排罪魁禍首。然而,廟宇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差距明顯,缺乏專屬的永續部門和先進的減碳技術。卻在2024年9月透過購買國際碳權成為「全球首家碳中和廟宇」,成就其背後推手也來自台灣碳資產。
「我們與武德宮的合作體現台灣碳資產的初衷——減碳從個人做起,最終推及整個產業!」劉德安說明,台灣碳資產成立的核心理念源於「個人社會責任(PSR,Pers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)」,這種責任不僅屬於個人,也延伸到對企業的監督。
劉德安回憶起與武德宮主委林安樂商討合作方案時,林安樂曾提出疑問:「是否能採取與眾不同的舉措,不僅幫助信眾,同時實現環境效益?」這番話正契合台灣碳資產的理念,雙方於是決定攜手合作,共同探索如何減碳。
當時,武德宮正籌備於2024年9月12日舉辦「地庫啟爐」儀式。台灣碳資產以協助武德宮購買碳權為契機,開始規劃從2023年至2024年9月的自主減量路徑。「我們必須先了解自身狀況,初步執行碳盤查,再進行碳管理、碳減量,最終達成碳中和。」劉德安解釋策略路徑要點。

「當初提議以購買碳權來達成碳中和時,曾被批評為購買贖罪券。但實際上,購買碳權只是一種減碳措施,但這樣目標會讓武德宮更加自主減量,更重視環境友善的實踐。」劉德安進一步強調。
從2023年起,武德宮根據ISO-14064:2018標準展開了碳盤查與碳揭露作業,兩年間累計計算出315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。同時,武德宮啟動了地庫環保金爐計劃,有效降低並阻擋PM2.5等懸浮空汙物質。
針對那些短期無法直接減少的碳排放量,台灣碳資產則協助武德宮購買了涵蓋亞馬遜森林保育、東南亞潔淨能源計劃及國際藍碳等項目的國際碳權。這些項目不僅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,更足以抵銷三年以上的碳排放。
「碳權只是環境補償的一種方式,廟方仍需持續自主減量!」劉德安說明,台灣碳資產正協助武德宮引進綠電、充電樁等科技解決方案,來實現長期減碳目標。
從規劃企業減碳,推展個人社會責任
除了武德宮、旅遊集團外,台灣碳資產在近年來也陸續協助多家企業進行減碳規劃,包括與台新金、新加坡碳交易所(CIX)合作購買碳權;協助華南銀行購買4年600萬度再生能源購電契約;提供宏全國際永續發展路徑,達成節電2300萬度、減碳11,200噸成績:幫助「農友種苗」規劃負碳農產品、低碳農業,打造首座碳中和休閒觀光農場等。

「很多人以為只有科技業才在乎碳排放,但事實上,食品、農業、金融、觀光、甚至廟宇,都開始意識到這是未來生存與競爭的關鍵。」劉德安表示,無論是建置遍布全國充電樁、廟宇碳中和計畫、低碳旅遊,都是落實PSR最好示範。
台灣碳資產的發展不僅侷限於國內市場,目前在中國、澳大利亞及東南亞等地設有辦事處,並在武漢建立國際碳權研發中心,專注於ETS(碳排放交易系統)的技術研究與實踐。
「很多顧問公司只講法規與報告,我們則是幫客戶執行:從碳盤查、減排路徑、綠電購買到碳權抵換,一次到位。」劉德安表示,台灣碳資產因擁有軟體研發、太陽能工程與電動樁服務,以及金融管理、軟硬體工程、能源人才,有辦法在減碳策略中尋找客製化路徑並強化企業在永續競爭力。